在选购安全光栅时,用户常常会遇到一个关键问题:应该选择多少间距?需要几根光轴?保护高度怎么确定?这三个参数直接关系到光栅的防护效果、价格、适配性及安全合规性。本文将深入解析光栅间距、光轴数、保护高度三者的关系与选型方法,帮助您做出最合适的选购决策。
一、什么是光栅间距、光轴数和保护高度?
在安全光栅的技术参数中,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三个指标如下:
1. 光栅间距(Beam Pitch)
指相邻两束红外光之间的垂直间距。
- 常见规格:10mm / 20mm / 30mm / 40mm
- 间距越小,检测精度越高,能防止更小的物体进入。
2. 光轴数(Number of Beams)
指光栅内部实际发射和接收的红外对数。
- 每一组光轴对应一对红外发射+接收;
- 光轴数量 = 覆盖高度 ÷ 光栅间距 + 1
3. 保护高度(Protective Height)
指光栅在垂直方向上,能够有效覆盖的区域高度。
- 也叫“检测高度”、“有效防护高度”;
- 是决定防护区域大小的关键参数;
- 通常从 70mm 到 1980mm 不等,分段供选。
二、三者之间的关系
三者之间的换算关系为:
复制编辑
保护高度 = 光栅间距 × (光轴数 – 1)
换算示例:
光栅间距 | 光轴数 | 保护高度(mm) |
20mm | 8 | 140mm |
20mm | 16 | 300mm |
30mm | 8 | 210mm |
40mm | 20 | 760mm |
三、如何选定合适的光栅间距?
选购时,间距的选择主要根据防护对象的最小尺寸,具体参考如下:
光栅间距 | 适用防护对象 | 典型应用 |
10mm | 手指级别防护 | 半导体、精密检测等 |
20mm | 手掌级别防护 | 冲床、剪板机等 |
30mm | 上肢级别防护 | 注塑机、包装机等 |
40mm | 人体/身体级防护 | 通道防护、AGV区等 |
🔍 小贴士:
- 间距越小,防护越精细,但价格更高;
- 小间距需避免灰尘和振动干扰,应选抗干扰能力强的型号。
四、光轴数和保护高度如何选?
1. 确定保护高度的方法
常见方法有:
- 方法一:以被保护区域的高度为参考
例如冲床操作窗口为 300mm,应选择 ≥300mm 的保护高度。 - 方法二:覆盖人体进入路径
如上半身进入范围为 800mm,应选择 800mm 或以上光栅。 - 方法三:使用标准推荐值
- 冲压设备推荐 ≥250mm
- 通道出入口推荐 ≥900mm
- 注塑设备模具口推荐 ≥400mm
2. 光轴数的选型方式
光轴数由保护高度与间距决定,一般由厂家提供对应表格,也可以反向计算:
例如:需要保护高度为 300mm,使用间距 20mm
→ 光轴数 = (300 ÷ 20) + 1 = 16 根
厂家一般会提供以下选型表,用户按需选配:
型号 | 间距 | 光轴数 | 保护高度 |
Q20-08 | 20mm | 8 | 140mm |
Q20-12 | 20mm | 12 | 220mm |
Q20-20 | 20mm | 20 | 380mm |
Q40-16 | 40mm | 16 | 600mm |

五、综合选型建议与实用技巧
应用场景 | 推荐间距 | 推荐保护高度 | 输出方式建议 |
冲床手部保护 | 20mm | ≥300mm | 常闭继电器输出 |
注塑模具防护 | 30~40mm | ≥400mm | 晶体管输出配PLC |
自动线人体防护 | 40mm | ≥900mm | NPN/PNP输出可选 |
通道或门禁防护 | 40mm | ≥1000mm | 继电器或开关量输出 |
精密设备防误入 | 10~20mm | 100~200mm | 快速响应输出 |
六、注意事项
- 避免过度选型
不需要手指检测的场合选10mm间距,只会增加成本和误报警率。
- 考虑光栅安装位置
高度应以人手最容易靠近的区域为参考,不是以设备本体高度决定。
- 结合控制系统输出要求
常闭继电器用于急停,晶体管适合联动PLC智能控制。
- 室外或强干扰环境
应选抗光干扰、抗电磁干扰的高等级光栅。
七、总结
选对光栅间距、光轴数与保护高度,不仅能提升操作安全性,还能节省采购成本、避免误报停机,是任何一位采购或工程师必须掌握的知识。
合理的选型=安全防护 + 稳定控制 + 成本优化。